720°全景真实体验
吴少英名医工作室 中医内科主任专家 矢志不移行医道

擅长诊治
中医内科:
    1、呼吸道疾病:感冒、咳嗽、发烧、鼻炎、咽炎、扁桃体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
    2、肝病:肝硬化、脂肪肝、肝损伤、酒精肝、急慢性肝炎。
    3、肾病:急慢性肾炎、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症、肾衰、泌尿系结石等。
    4、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结肠炎、结肠易激综合症、胆囊炎等。
皮肤科:过敏性紫癜、慢性湿疹、带状疱疹、面部痤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斑秃、银屑病(牛皮癣)、荨麻疹及各种疑难杂症等。
妇科: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乳腺增生等。

坐诊时间:

周一 、周三下午14:30-17:30;

周六上午08:30-11:30

预约挂号电话:0879-2898777 / 8898666



详细介绍

◆他出身医学世家,三代行医,医道仁心薪火相承。

◆他精通伤寒,却不自诩为经方派,主张经方和时方合用,自创多张经验方。
◆他是我市建国以来第一个获得中医主任医师职称的临床医生,却为人低调,待人谦和。
◆他对音乐、体育、美食样样爱好,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字。

 

人物档案


  吴少英,男,主任医师。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曾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普洱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普洱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1990年前往北京医科大学进修中医临床。在国家级、省级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并获国家级、省级优秀论文奖各1篇,获市级科研成果奖2项,是我市建国以来第一个获得中医主任医师职称的临床医生。从医四十余年,博采诸家之长,重视诊疗中大纲大法和辨证论治,方治不拘于经方、时方,择善而从。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理法方药贯通,辨证精细,治法多变,处方稳重,用药轻巧,疗效卓著。

 


大医精诚 正德厚生


  “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吴少英主任一身爱于心,寡于欲,勤于学,敏于思,慎于言。他为人刚正不阿、公正无私,做事情讲原则,一丝不苟、严肃认真,而对待病人则和蔼可亲、一视同仁。吴老说:“在病人面前,我是个医生,医乃仁术,应施惠而莫图报;在工作面前,我是名劳动者,要事业至上,鞠躬尽瘁。”但凡熟悉吴老的人,都能一字不差地复述出他的这句“名言”。他用他那精湛的医术,悬壶济世的博爱情怀,成为滇南知识分子、医生行医为人的楷模。
  他从医40余年来,始终坚持在中医诊疗临床一线,潜心钻研中医理论,累积大量的临床实践,使其在治疗诸多内科疑难杂症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谦和诚恳做人,常以“凡大医者,对医术要精,对病人要诚”自勉。他治病不分尊卑,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远为异国贵客,近到街坊邻居,他无不一视同仁。吴老出门诊时,常常不到8点就到诊室,为的是让早晨挂号等候的患者早点回家休息。遇到外地患者或病重患者请求加号,他总是尽量满足,从不轻易改动出诊时间。他大都使用本草植物药,很少用虫药,药费非常便宜。很多患者将信将疑地带着药回家,又满心欢喜地前来复诊。患者遍布普洱、版纳、临沧、玉溪,还有来自省城、省外的病患者。


 

博采众长 自成一家


  吴老以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疗效卓著而享誉茶城。他重视“天人相应”,提出“调阴阳,以平为期”的生理观;重视扶正,善用补法,提出“正气为本,扶正以祛邪”的治疗观;学宗仲景,善用和法,提出“和为扶正,解为散邪”的学术观点;创制自身总结提炼出的特效方剂。吴老遣方用药,看似平淡无奇,用量少,然药力专,配伍得当,辨证精准。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他总是仔细斟酌一方一药,一克一钱,绝不因其繁而简之。很多危重病人,只用西药难以控制病情,服用吴老开的中药后,往往转危为安。
   一位患有肝病的普通患者心怀感激地说,自己下岗最困难的时候,吴老向他伸出了关爱之手。不仅免费为他诊病、开药,还经常温和地开导他,鼓励他增强信心,战胜疾病。吃着吴老开的一剂只有几十元的药汤,他的病情很快就得到了缓解与控制。
  上海一位姓戴的先生,气管切开后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得到吴老寄去的处方而获救,随后收到感谢信函:“多年来我一直疾病缠身,自2004年底情况越来越糟,2006年初自觉不行了……两年多了,经过吴少英医生不断调治,病魔象抽丝般剥去,至今我已经从躺着都呼吸困难的人,变得可以去户外走动生活自理,对于一个几近死而复生的我来说-,再造之德救命之恩感念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笔耕不辍,硕果累累

 

  工作之余,勤于笔耕,善于总结,不断探索,近年来在各级刊物共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在《实用中西医结合—肝胆疾病专刊》上发表“活血化瘀药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分析”;在《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发表“100例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观察”、 在《实用中医药杂志》上发表“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病毒感染性发热42例”;在《湖南中医药导报》上发表“健脾补肾兼活血清热法治疗慢性盆腔炎68例小结”;在《首届全国青年中西医结合学术讨论》会议上发表题为“活血化瘀药治疗慢性迁延性、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疗效分析”荣获优秀论文奖。
 

学术思想


  证施治,中西合参;和为扶正,解为散邪。
  中医西医,各有所长,问诊施治,探求病因病机,务求其本,治疗以扶正祛邪为主。在临床中做到“西为中用,古为今用”通过西医的检查、化验,使中医更深刻地了解疾病的本质。辨证是治疗的基础,在求因时病证结合,中西合参,辨明阴阳盛衰,辨清正与邪的虚实,辨明标本轻重缓急,如炎症性疾病可辨为湿热、湿毒、瘀血,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为主。

 

 

吴少英主任经典医案


医案一、肝炎的基本病因病机为肝的阴阳失调。肝脏体阴而用阳,以阴为体,以阳为用。病态时多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炎患者肝的阳盛表现为肝脏气郁气盛,由于气郁而化火(热),气盛而导致肝气本身的郁结。肝气横逆犯脾,可致脾失健运而生湿浊,亦可致损而见脾胃气虚。气郁过久可致血瘀形成,进而可演化为瘀结热生或者瘀阻血溢。
治肝硬化腹水肝硬化腹水属中医学“臌胀”之“水臌”范畴,其成因不一,缠绵反复,变化多端,虚实错杂。初起气结在经,久必血伤入络,累及肝脾,迁延至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气机郁滞,水湿内停,瘀血阻络,气、血、液相互交结,进而形成臌胀。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虚以肝脾肾亏虚为主,实以水气血瘀为要。在治疗过程中当遵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临证时当在虚实错杂中抓住主要矛盾,“扶正兼祛邪,驱邪勿忘扶正”。
王某某,女,54岁。2011年10月30日初诊。乙肝后肝硬化,2007年7月进行脾切除手术。
初诊:腹胀伴下肢浮肿,右胁刺痛,头昏乏力,饮食欠香,口苦,大便2~3日一行。舌质红,中有裂纹,苔少,边根略腻,脉细弦。
B超示:肝硬化,腹腔积液,慢性胆囊炎。诊断为肝炎后肝硬化伴腹水,证属热毒未净,气阴两亏,肝脾亏虚,水气瘀结。治拟攻补兼施,柔肝健脾,攻下逐水。
药后患者腹胀、下肢浮肿均有减轻,大便1日1--2次,右胁仍有刺痛,入夜为甚。原方加减,再进14剂后,腹胀、肢肿均缓解,胁痛亦渐轻,饮食量有增。
按:本例患者因慢性活动性肝炎未能早期发现、治疗,日久不愈,进而演变成肝硬化,其合并腹水是肝功能失代偿的严重表现。吴少英主任认为肝硬化晚期多因虚致实,攻邪当以扶正为先。通过健脾、疏肝、补肾,促使“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病势回转向愈。故在治疗中重用黄芪,配合白术、茯苓以益气健脾化湿。
病久多瘀,故须活血搜剔。肝为肝脏,同时又能藏血、调血,体阴用阳,故肝病日久常血伤入络。在治疗肝硬化腹水过程中,以活血化滞、祛瘀生新贯穿其中。而养血柔肝,使肝血充足,肝得血濡,不仅有软肝缩脾之功,而且有恢复肝主疏泄之效,对顾护肝体,畅达肝用,促进肝细胞恢复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用药上多选当归、丹参之类有养血益阴双重功效之品,以及土鳖虫等虫类药以通络化瘀。


医案二、李某,女,7岁,初诊2001年11月8日
主诉:恶寒发热,咽痛咳嗽一周
现病史:患儿一周前受凉发热,咽痛咳嗽,体温39.2℃,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舌红苔白,脉弦数,尿黄,大便3日未解。
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三阳合病症。
施治:解肌散寒,和解少阳,清泄阳明。
方药:条参6g、法夏6g、炒黄芩6g、柴胡8g、羌活6g、葛根12g、重楼5g、板蓝根6g、生石膏15g、知母6g、甘草3g、
上方服用5剂,热退咳止,病愈。

 

医案三、王某 ,男,65岁,初诊:2012年11月25日
。主诉:咳喘十余年,病情时轻时重,反复,痰少,胸闷气喘,口干尿黄,大便不爽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支气管炎
辨证:外寒内热,肺气不降。
施治:化痰平喘,止咳降气。
方药:麻黄10g、杏仁10g、桑皮12g、炒黄芩10g、重楼10g、板蓝根15g、生石膏30g、法夏10g、茯苓15g、陈皮10g、甘草6g、赤芍15g、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咳喘止平,精神好转,行走自如


医案四、杨某,女,20岁,初诊:2001年3月6日
主诉:3个月前感神疲乏力,关节酸痛,后出现双下肢有出血点,有时腹痛,皮肤瘙痒,经西医治疗,病情无明显改善。
检查:双下肢散现芝麻大小出血点,色由鲜红渐变至紫暗,压之不退,部分色素着斑,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营分有热 ,迫血妄行,瘀阻肌肤。
施治:凉血止血,祛热化瘀。
方药:丹皮15g、生地15g、板蓝根15g、银花15g、槐花15g、炒地榆15g、紫草15g、茅根15g、白鲜皮20g、水牛角15g、甘草6g、上方略加减服用2月余而愈。

 

 

 

矢志不移行医道——访淞茂中医馆中医专家吴少英主任

 

历经波折心不改,结缘黄岐立鸿志

 
  1969年,当时正在上高中二年级的吴少英,和那个年代的所有学生一样,不可避免的遭遇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于是,作为青年学生的吴少英中断了学业,成为西双版纳州的千万知青中的一员,开启长达三年的知青生活。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上山下乡使他们更早地投身了社会,受到了磨炼,增长才干,体验了民间的疾苦。
  西双版纳地处偏僻,气候潮湿闷热,在那段前途晦暗不明的岁月里除了繁重的农务之外,踌躇满志的苦闷,对追求理想的渴望成为知青岁月中最深沉的心绪。尽管如此,但他用乐观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抒写出一段特别而刻骨的青春历程。特别是乡间百姓的质朴与乐观,对他造成了莫大的影响,这对行医者品格的塑造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磨练了少年的心智,使吴少英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抱负。“子承父业,济世救人,怀仁天下”的心愿,就此扎根心中。回忆间,虽然几十年已然晃过,吴老言辞间仍然难掩激动,西双版纳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那鲜活的少年时光,知青岁月,永不褪色的少年鸿志,恍若昨日历历在目。
  由于文革的大动荡、知情下乡的大迁徙,以及后来的知情大返城,使得那一代人的经历前所未有地复杂、曲折,许多人的生活具有大起大落和各种悲欢离合的情节,相互之间的命运、前途形成巨大落差。那些有幸赶上76、77届大学末班车的知青们后来成为社会的中坚,在各个领域里影响着中国改革的进程。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命运总是眷顾不放弃的人。
  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迎来高考恢复。吴少英探求医道的心,再次鲜活起来。他一面在普洱市人民医院做西医门诊临床工作,一面积极的做准备为上大学深造打基础。人才是时代发展唯一动力,作为医学,更是尤为需要人才,年轻的吴少英,天赋异常,思维敏捷,对医学的领悟力及热情都为他赢得了医院领导、医道前辈们的爱惜。
  可是,当时轰动全国的“张铁生”白卷案,使得这个时期的上大学方式,不再是以往的仅凭个人成绩来论英雄的大学招生制度,而是首先要获得工农兵学员的名额。
  年轻的他是个热血而执着的年轻人,为了得到深造的名额,他大着胆子前往普洱市教育局向主管单位反映争取深造名额。经过努力,教育局将上大学深造的2个名额分配到普洱市地区医院。通过层层的竞争,以全市前3的优异成绩,吴老将上大学深造进一步学习医学的机会稳稳的把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那是个出身背景、家庭成分决定命运走向的特殊年代,吴老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医学世家的家庭背景却成为他上大学,上那一所学校的重要影响因素。于是,各种因缘际会之下,一直想要子承父业学习西医的吴少英,虽然如愿上了大学,有系统学医的机会,却成为了云南中医学院的一名新生。



 师从名家,扎实学医


  正是云南中医学院的求学经历,将吴少英正式的导入到中医的路途中。进入学院学医期间,云南省中医教育先驱吴佩衡正是任当时云南中医学院的院长,也亲自担任授课老师传授吴派医术,而同一时期,包括戴丽三、姚氏医学一派传人等一批云南中医界名家都是当时云南中医学院的授课教师。中医研习十分讲究名师教育,有名师授业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为中途误入黄岐的吴少英学习中医创造了巨大的优势。因为对医学有极高的领悟力及良好的学习能力,虽然心底一直认为西医更适合自己的吴老,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并且在中医学院也得到了老师们的钟爱。
  有各家名师的循循善诱、悉心教导让他渐渐对中医有了兴趣。而让他坚定意志从事中医,却是在临床实践课开展期间,吴少英与自己的同学们学习中医临床阶段,学校为他们安排的是跟师临症,跟师开方,一次次的门诊,一张张的处方,简单的中药,却是处方变化之中,发挥疗效,治愈棘手而复杂的病情,使得吴老真切亲身的目睹到中医对于治疗棘手病症中的神奇之处。
  实习结束,吴老目光坚定,言辞确定的跟自己的恩师说:老师,我没有大的志向,只希望能够治病救人,为人解除病痛,如此一生便可满足,而家父在民国时期学习的是西医,做了一辈子西医医生,我受家父影响,一直想要走西医的道路,在这几年对中医的学习中,我对中医的认识有了新的理解。祖国医学,神奇而博大,源远而流长,它犹如一座大山,值得我们终身攀登,它似一片大海,吸引我们终身游弋”自此,吴老对从事中医治病救人之路,立下了明确而坚定不移的方向,为他的人生之路选定了远大的目标。
  次年,仍然还是云南中医学院的在校学生的吴少英,在临床实践课第二阶段实习中,他已初现看诊精细,用药细心,下方精准的行医风格。回忆,以中医身份独自出诊为病人看病的心情。吴老,不禁沉浸而感慨的说“我那时候,尽然没有太多的紧张,而只是一门心思的想要做到下药出方精准。看门诊是积累临床经验的最佳方式,因为我们是云南中医学院到地区上实习的“高才生”所以,那时候,无论是病人还是院方对我们这些大学实习医生都十分看重和信赖。正是因为,他们的看重和信赖,也树立了我作为一名中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品质,所以那时虽为年轻中医,但吴老要求自己从行医的第一天,行医的每一天做起,终身修习“大医精诚”精神。遵循古训“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视人命重于千金,强调对病人一定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看病时必须集中精力,不得与“病人多语调笑,切忌大声喧嚷,绝不可道说是非,炫耀声名,诋毁他医”。
  对于中医的学习,吴老用自己的一生积累了两点非常宝贵的经验:一是读书须要背书;二是理论必须结合临床实践。 他认为,背书有两大好处:第一,背书有益于明理识证。《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他指出“背”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而“识清”最终是为了临床上能够准确地辨证用药。第二,背书有益于日后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由于经典著作文字简要,理论深奥,初学者难以一下子弄懂其全部义理,如果能够先将书中的内容熟记于心中,日久以后,随着所学知识的广泛与深入,尤其是随着临床知识的提高,对某些疑难问题就逐渐地有触类旁通之功,这可能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悟性”吧,这种“悟性”越多,其中医水平也就越高。
  吴老曾说:“巧者人皆受之,若平时不下苦功先熟书于心中,则临证之时又有何巧之可言”?这对初学中医者来说,尤为重要。吴老常常跟学中医的后生们说:“其他人可能是活到老,学到老,而我们中医则是学到老,活到老。永不停止的学习,也是提高一个中医素养的关键。生命只有一次,没有预演和重来的机会,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每一次看诊都行大医精诚的医道准则,将至精至微的医术发挥到极致。
勇于担当,成绩斐然
  吴老说:“在病人面前,我是名医生,医乃仁术,应施惠而莫图报;在工作面前,我是名劳动者,要事业至上,鞠躬尽瘁。”但凡熟悉吴老的人,都能一字不差地复述出他的这句“名言”。也许这些名言,成就了他的事业。吴老出身医学世家,自幼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他才思敏捷,诗趣盎然。吴老素以幽默见长。早年中医科住院部建立初期处于起步阶段,他到医院住院部便问:“今天是成功啊,还是成功之母啊?”让大家忍俊不禁,忘却了工作的疲惫或沮丧。近年来,他获得的各类荣誉接踵而来,他又调侃地说:“看来只有长寿,才能经得起荣誉的检验。”
  吴老不仅是一位有建树的中医专家,在领导工作中也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华。担任普洱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期间,他团结一班人在科室建设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医疗临床和对外交流合作各方面,都可称是建院以来的鼎盛时期。人们称赞他的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但他从不引以自恃。他的座佑铭是:“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他恪守的时间表是:“一年当两年,一日三单元(指上午、下午和晚上)、假日干半天”。多少年来,坚持不懈。他每天都要摘录报刊杂志中的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动态,每周都有3个半天的医疗查房,他常告诫自己和别人说:“虚名不可贪,名重更需谦,科学无坦途,智者贵登攀”。他仍以创业的精神在中医的园地上勤奋耕耘着。他一生最大的希望就是中医治病救人的神奇发扬光大,造福于人民。
  “他现在几乎天天泡在医院,围着病人转,还坚持查房出诊,对病人比对家人亲”,在家人眼里,他依然是个“工作狂”。他的同事说,吴老的大爱表现在几十年如一日关心病人上。他治病不分尊卑,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远为异国贵客,近到街坊邻居,他无不一视同仁。吴老出门诊时,常常不到7点就到诊室,为的是让早晨挂号等候的患者早点回家休息。遇到外地患者或病重患者请求加号,他总是尽量满足,从不轻易改动出诊时间。他大都使用本草植物药,很少用虫药,药费非常便宜。很多患者将信将疑地带着药回家,又满心欢喜地前来复诊。


 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线

 
  “中医药学理论的科学就在于能指导临床,在于临床疗效,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线。”吴老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不厌其烦的跟儿子、跟学医的后辈说。
  由于工作忙,对子女吴少英关照得很少,但让他特别高兴的是,他的儿子也学医。父子间交流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理想,也有着共同的快乐。吴少英笑称,“我们家族医生‘成堆’,都可以开个综合性门诊了。” 近几年,年近70的吴老是个音乐迷,工作再忙每天至少也要在家听上一两个小时的音乐,音乐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还喜欢在家里养养花,弄弄草,生活充满了情趣。
  吴老常常在家中与自己从事西医临床的儿子交流中西医治病心得。儿子每每在临床实践中遇到棘手的医疗病症问题,也习惯请教从事中医的父亲,虽然中西医学在理论系统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受父亲的熏陶,儿子建立起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病思路,加上普洱市人民医院是一家综合型的医院对中医与西医的发展都同样重视,父子同在一家医院从医,更为彼此间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每一次,儿子向吴老请教自己遇到的病症问题,吴老都仔细询问患者病情,甚至亲自前往观察舌脉,详细讲解该病例中医辨证及理法方药的思路。吴老说,对于急症西医治病快但只是解决局部病变,病人体质仍未改变,需整体调治。如何防治术后病变及恢复机体功能都需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药物治疗和生活调养仍是基础。他中医临床思维清晰,理法方药严谨,辨证处方精当。
  吴老也勉励中青年中医师刻苦钻研中医,要学中医、读中医、用中医。吴老教导青年医生:“中医西医都是科学,中西医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的路子是对的,但任务艰巨,作为一名中医,不要一碰到问题首先想西医治疗。西医诊断清楚当然好,但治疗上应首先重视中医,发挥中医药优势及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吴老说起他在临床上曾治疗多例虽使用多种抗生素却发热不退的病人,辩证施治用药,体温就可降下来。“中医的疗效不是在书堆里推敲出来的,而要结合临床、在临床摸爬滚打中体会其精髓,学以致用。因此,青年医师要读书、思考、临床三结合,重视临床,达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不断循环、螺旋上升,实现中医的大发展大突破。我年事已高,希望寄托在你们青年人的身上!” 
   结合自己医学生涯,吴老说:“中医学博大精深,易学难精。我曾说过六十岁成才就是指难精。回想自己在中医领域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主要得益于我博览群书,熟读四大经典,长期从事各家学说的教学研究。因此,我们要重视经典和各家学说的学习,学术带头人及科主任尤其要带头学经典、讲经典、用经典。”
  中医为祖国传统医学,而中医的发展传承依赖于现代中医的沿袭。如何让中医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的认识和惠及更多人,吴老有自己的看法。吴老说,中医药要发展立足于两点:一是中医生的医术,二是中医药的质量,医与药的结合,犹如一把利剑的两则,那一则弱了都难以发挥祖国医学真正的治病疗效。作为中医我们终身致力于自身临床经验的总结,医术的提高,而在我们做好自身医术精研的同时,也渴望品质道地纯正的中药与之配合。正所谓:名医开良方,好药助名医。中医中药事业的兴盛,需要许许多多的有志之人的投入,每次遇到同道中人,与人谈及如何让中医兴盛,吴老一直推崇的是“中医、中药缺一不可,中医、中药齐头并进,才是祖国医学发展之机遇。”
 


生命不能言弃


  吴老在43载的行医生涯中,尽管一直在担任领导职务,但始终都没有离开中医事业。“殚心竭力半世纪,施药救人一目标”是吴老坚持中医临床治疗疑难杂症方向的真实写照。作为医者,他有着一颗仁爱为怀的心,多年来,他不仅用自己高明的医术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痛苦,而且还尽己所能从精神上、经济上帮助他们早日康复。他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轻言放弃。”
  吴老以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疗效卓著而享誉茶城。他重视“天人相应”,提出“调阴阳,以平为期”的生理观;重视扶正,善用补法,提出“正气为本,扶正以祛邪”的治疗观;学宗仲景,善用和法,提出“和为扶正,解为散邪”的学术观点;创制自身总结提炼出的特效方剂。吴老遣方用药,看似平淡无奇,用量少,然药力专,配伍得当,辨证精准。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他总是仔细斟酌一方一药,一克一钱,绝不因其繁而简之。很多危重病人,只用西药难以控制病情,服用方老开的中药后,往往转危为安。 
   一位患有肝病的普通患者心怀感激地说,自己下岗最困难的时候,吴老向他伸出了关爱之手。不仅免费为他诊病、开药,还经常温和地开导他,鼓励他增强信心,战胜疾病。吃着方老开的一剂只有几块钱的药汤,他的病情很快就得到了缓解与控制。
  一位姓戴的先生,气管切开后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得到吴老寄去的处方而获救,随后收到感谢信函:“多年来我一直疾病缠身,自2004年底情况越来越糟,2006年初自觉不行了……两年多了,经过吴少英医生不断调治,病魔象抽丝般剥去,至今我已经从躺着都呼吸困难的人,变得可以去户外走动生活自理,对于一个几近死而复生的我来说,再造之德救命之恩感念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吴老将个人大半生精力与中医事业紧紧相连,在古稀之年,他把自己日夜思考的中医药问题写成文,不顾年事已高,身体力行,仍然准备在“吴少英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向社会展示首都中医药深厚的名医文化底蕴,走出一条与院校教育互补的教育模式。
  采访即将结束时,吴老对记者说:“医生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应该在内心修养和道德上,有一个更高的境界。我现在年近70岁了,越学越感觉自己的知识太少,甚至是一个小学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资料采集、传承、研究……”吴老穷一生心力,不懈地追求并且实现着“大医精诚”的理想,一句“老牛已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让人对他的奋斗精神敬佩不已。

CopyRight 淞茂集团淞茂中医馆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2005647号-1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
网站地图